粤语(广州话)的九声六调

学汉语,其中一道坎就是声调。只会北方官话的人学声调更多的南方方言,如粤语,也面临类似的困难。

多数西方语言属于印欧语系,没有声调的概念。音调的变化影响句子的语气(所以叫语调 intonation),不影响单词的含义。汉语的北方官话只有四个声调,而多数南方方言则保留了更多声调。像广州话,有九声六调。

如果你不想看声调背后的历史渊源,只想直接学粤语声调,可以只阅读 五度标记法九声六调 两个章节。但个人认为,了解这些有助于理解和记忆。

辨音

语言区别意义的最小声音单位,术语叫音位。一个音位允许多种不同发音,语言使用者心理上把它们当做同一发音,甚至完全没有察觉有什么不同。母语里不区分的音,或者直接没有的音,过了学语言的关键期,甚至是成年之后再来学,就比较难区分。

这种例子可以举很多:

  • 接触英语晚的同胞,比较难区分 s [s] (清齿龈擦音)和 th [θ] (清齿擦音);
  • 学普通话晚的南方人,比较难区分 z [ts] (不送气清齿龈塞擦音),c [tsʰ] (送气清齿龈塞擦音),s [s] (清齿龈擦音)和 zh [ʈʂ] (不送气清卷舌塞擦音),ch [ʈʂʰ] (送气清卷舌塞擦音),sh [ʂ](清卷舌擦音)两组音,也就是一般所说的 平舌音 和 卷舌音;
  • 部分方言不区分 l [l] (齿龈边音)和 n [n] (齿龈鼻音);
  • 当然还有非声调语言的母语者,很难区分声调;声调少的母语者,难区分母语里没有的声调。

母语的学习,在婴幼儿这个听力最敏锐的时期(是的,耳蜗毛细胞的数量出生即巅峰,往后一辈子只会减少不能再生,所以要好好保护听力),加上没有既有语言的干扰,光凭模仿就能学得非常好,不需要任何发音、语法的概念。非母语的学习者,过了关键期再学,用沉浸式的方法多听多说,还是可以学得很好的。只是听力可能没有那么灵敏了,大脑中也有了母语的干扰,需要更用功,花更多时间。

无论如何,关键在于辨别不同的音,包括听觉上区分不同的音,和区分不同音的发音位置和技巧。能辨别的音,充分练习后基本上就能发出来。 先天条件的差异,可能会让部分人更难发出特定的音,但不至于彻底无法发出。一般人遇到的困难,更多是从未发过的音,受母语相近音的路径依赖干扰,以及练习不够。这就好像身体素质差、没有经过训练、有错误的手势会影响打篮球投篮命中,但极少人生理上就无法投篮。

这时如果学过发音规则和技巧,我认为对辨别相近音和矫正发音是有帮助的。只是这些知识只能减轻负担,不能代替努力;多听多说,特别是听自己说然后校正,是必经之路。所以懂很多语言知识但是不努力,跟很努力但没学过相关知识相比,反倒是后者比较有可能成。

今天先整理粤语九声六调的内容。后续再尝试整理粤语拼音和正字的内容。

五度标记法

声调,是指附着在音节上的 抑扬(音调、音高变化)和 顿挫(辅音韵尾的停顿变化)。

先说音高。

可能由于印欧语系很少使用声调,现在国际通用的音高调值标记的办法,是我国语言学家赵元任发明的 五度制调值标记法,已经成为国际音标标准的一部分。

这个方法模仿五线谱,以 1、2、3、4、5 标记说话时的相对音高,以 1 为最低,5 为最高。

例如用五度标记法来标记普通话的四声(阴平,阳平,上声,去声):

因为普通话声调四个调型不重复,没有必要标相对音高,可以简化用 ¯ˊˇˋ 分别表示。

但在别的语言 / 方言可能会出现相同调型,这时就需要竖标来标明音高,同样是水平声调,从高到低分别是: ˥˦˧˨˩ 。这样普通话四声就可以标记为: ˥˧˥˨˩˦˥˩ 。考虑到这些非 ascii 字母不好输入,有些环境不一定能正确显示,所以更多的时候,会用音高数字标明:55,35,214,51。

需要注意的是,这些都是相对音高,调值的高低是跟其他音比较之后得出的。以广州话的 阴平(55)和 阴去(33)为例,可能一个男生发出的 55 跟一个女生的 33 绝对音高差不多,但是女生发出的 55 更高,对比之下就会发现女生前面发的是 33。没有比较单发出一个 (zau55)是没办法跟 (zau33)区分的,需要有其他字的音高做参考。

声调演变

有了标记音高的办法,然后我们才能来讨论声调。

上古汉语

大部分语言学家认为汉语的声调是后起的,战国及之前的原始汉语没有声调,而以比现在更复杂的辅音系统区分现在不同声调的字。之后漫长的岁月里,逐渐从一些复杂的辅音演变出声调,到魏晋南北朝稳定为中古四声。

由于汉字是表意文字,古代又没有准确的注音手段,这方面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争议。

中古四声

中古汉语(南北朝至唐宋之间的汉语)有四个声调,分别为 平、上、去、入。四声可能在上古汉语已经存在,但最早由南朝士子提出。梁武帝萧衍问周捨何谓四声,周捨答:『天子圣哲』。其中 『天』『平』都是平声,『子』『上』都是上声,『圣』『去』都是去声,『哲』『入』都是入声。

平上去入 四个字,既是刚好发 平上去入 四声,也一定程度描述四声的特点,提出时应该有经过特意挑选。日本遣唐僧人空海《文镜秘府论》有言:『平声哀而安,上声厉而举,去声清而远,入声直而促』;明朝僧人释真空在《玉钥匙歌诀》提到:『平声平道莫低昂,上声高呼猛烈强,去声分明哀远道,入声短促急收藏』。陈寅恪推测四声可能为 中平调、高平调、低平调、促调。可惜古代没有记录调值的手段,只能从历代韵书推断同声字,无法考究具体调值。

四声流变

语音的演变没有停留,四声继续发生变化:

  • 平分阴阳

    四声根据开头辅音的清浊(辅音发音时声带是否震动),清为阴(高亢),浊为阳(低沉),各分为两声。分化程度在现代汉语方言中各不相同。广州话四声都分阴阳 ,烟台话继续不分阴阳,北京话只有平声分阴阳。

    此后很多方言里阴阳逐渐代替了清浊,浊音消失或者减少(清化)。但烟台话这样不分阴阳的方言还保留浊声母。也有吴语这样既分阴阳也保留浊声的例子,以此推测平分阴阳比浊母清化要早,阴阳承担了原本清浊的区分功能之后,浊音逐渐清化。

  • 浊上归去

    这是另一个浊音相关的变化,发浊音的上声变成了去声。举例说 中古音 发 清上声,现代无论普通话还是广州话,都还是上声(普通话第三声, 广州话是阴上);而 中古音 发 浊上声,现代普通话变成了 去声(第四声),广州话还是上声(阳上) 。浊上归去最典型的例子,就是 上 字本身。

    换言之,因为 平分阴阳 和 浊母清化 在前,广州话没有发生浊上归去

  • 入派三声

    就是入声消失,最终并入 平上去 三声。中古汉语的入声,有 p,t,k 三个塞音韵尾,消失的过程中,先逐渐归并到一个到两个(一部分闽南话和客家话方言),然后只剩下一个喉塞音(吴语、晋语、江淮官话),再韵尾脱落变成独立的声调(温州话、湘语、闽北语、闽中语等),再并入其他声调(绝大部分官话方言)。各方言入声消失的进程不同,停留在了不同阶段。

    这一过程始于唐末宋初的中原北部,到元朝官话已经没有了入声,但在南方地区特别是华南地区保留得比较完整。现代普通话没有入声,最典型的例子就是 入 字本身,被派入了去声。 广州话完整保留了入声

完整的四声跟方言声调的对照,可以参考 四聲#方音声调对照

九声六调

看了上面的内容,我们知道粤语的声调系统比较接近中古汉语,只是发生了 平分阴阳,入声仍然保留。不过粤语内部不同小片差异还是很大,以下仅讨论广州话。

广州话有九声六调,即 阴平,阴上,阴去,阳平,阳上,阳去,阴入,中入,阳入 九个声调。注意不是 9 + 6 = 15 个声调,而是 6 个调(抑扬,音高)+ 3 个入声(顿挫,塞音)= 9 个声调(同时包含抑扬顿挫)。其中 阴入(上阴入) 跟 阴平 ,中入(下阴入)跟 阴去,阳入 跟 阳去 的音高调值 是一样的,只是结尾带塞音韵母。

如果觉得这样看很乱,整理成表就不乱了:

阴阳 \ 调型
阴平 1(加塞音 阴入) 阴上 2 阴去 3(加塞音 中入)
阳平 4 阳上 5 阳去 6(加塞音 阳入)

六调

先不管三个入声,六调的详细调值和拼写代号如下:

调类 调值标记 调值数字 拼写代号 字例 粤拼
阴平 ˥、˥˧ 55、53 1 fen1
阴上 ˧˥ 35 2 fen2
阴去 ˧ 33 3 fen3
阳平 ˩、˨˩ 11、21 4 fen4
阳上 ˨˧ 23 5 fen5
阳去 ˨ 22 6 fen6

如果不考虑 阴平、阳平 的发音变体(考虑就画不下了),五度标记图如下:

如果你和我一样,看了 平上去 三声在不同方言的调型之后,想总结一下规律,就要失望了。平声调型不一定平,有可能升调(普通话阳平,青岛话平声),有可能降调(上海话阴平,江淮官话阴平),甚至还有转折(济南话阴平),其它声调也类似,很难总结出规律。

这是因为 四声 经过了长时间的演变,已经变成单纯声调的分类,只是继续沿用原来的叫法。中古汉语一个声调下的字,除了通过某些规律分成多个声调,或者并入某个声调,剩下的还是叫原来的声调。例如 古代是平声的字,现代各方言还是叫平声,最多分开了阴阳;但是 这个平声怎么发音,现代和古代,现代各方言之间,经过长时间演变,规律已经不明显。

这就好比火车早就不烧火了,但我们约定俗成还是叫火车。

入声

入声包括入声韵和入声调,大多数情况下不作区分,通称入声。

入声韵,又叫促声韵,是指在音节的结尾,加入塞音韵尾,使发音快速结束,再无声除阻。例如 姑(广州话 gu1)和 谷 (广州话 guk1),前者是阴平,后者多了一个 k [k̚] (无声除阻清软腭塞音)使 u 音变得短而急促,就变成了 入声。(普通话没有了 入声,谷 被派入了 上声。)

广州话保留了完整的三个入声韵尾:

韵尾 拼写 发音 字例 粤拼
清双唇塞音 p [p̚] 湿 sap1
清齿音塞音 t [t̚] sat1
清软腭塞音 k [k̚] sak1

用作韵尾的辅音,都发无声除阻音,又叫唯闭音,指除阻时听不到爆发的塞音,以 ◌̚ 表示。

而入声调有两种含义。在还有入声韵的时候,入声调强调发音 短而急促 ,区别于其他声调。但在入声韵的韵尾消失之后,在某些方言还存在的入声调,变成了一个纯粹的声调分类,失去了促声韵的特点(温州话的入声甚至比其它声调还要长)。

广州话有三个入声调,音高调值跟 阴平、阴去、阳去 一致:

调类 调值标记 调值数字 拼写代号 字例 粤拼
阴入(上阴入) ˥、˥˧ 55、53 1 或 7 fat1
中入(下阴入) ˧ 33 3 或 8 faat3
阳入 ˨ 22 6 或 9 fat6

助记口诀

六个不同调(音高调值),加上三个入声调,一共九个声调。为了方便看全貌,再贴一次完整的表格:

调类 调值数字 拼写代号 字例 粤拼
阴平 55、53 1 fen1
阴上 35 2 fen2
阴去 33 3 fen3
阳平 11、21 4 fen4
阳上 23 5 fen5
阳去 22 6 fen6
阴入(上阴入) 55、53 1 或 7 fat1
中入(下阴入) 33 3 或 8 faat3
阳入 22 6 或 9 fat6

必须说,九个声调还是不少的,即使作为母语者,偶尔也会反应不过来,这时就需要助记口诀了。

  • 首先是 分粉粪焚奋份忽发佛 (fen1 fen2 fen3 fen4 fen5 fen6 fat1 faat3 fat6),几乎都是一个音,可以着重感受声调的差别;
  • 三九四零五二七八六 (saam1 gau2 sei3 ling4 ng5 ji6 cat1 baat3 luk6),可以当电话号码背下来,就是小心不要把数字本身当作发音的声调;
  • 周口店河姆渡得发掘 (zau1 hau2 dim3 ho4 mou5 dou6 dak1 faat3 gwat6),这个纯粹是个人喜欢。

更多的口诀,可以参考 粵語聲調#九聲口訣

当然,初学者还是要通过听声音先模仿发音,光靠看书面内容是无法学会的。B 站搜『九声六调』应该很容易找到视频。后续我也会考虑录一些九声六调的演示。

写在最后

很早以前就想为粤语做点什么。奈何自己水平不高,不知道从哪里入手,一直拖着。等到孩子出生,周围已经没有了说粤语的环境,才意识到不能再拖。通过行动来倒逼水平提高,比不做强。

于是尝试录粤语的视频,现在开始整理一点资料,说是为孩子攒以后学粤语的材料。

着手做之后,有了不同想法。想让孩子说粤语,比起资料,还是更需要一个环境,需要我主动跟他说。就算需要学习材料,市面上、网络上的材料虽然不算多,也远远比自己做要来得快,来得专业。而我也只是比普通人多知道一点点,需要恶补的课很多。

但我反而没有要放弃的想法,而是更坚定地想继续下去,只是目的变了:增进自己对粤语的了解 。之前看街访视频,一个广州小朋友在有家人教的情况下,还是不会说广州话。甚至从话里听出,因为家人教学过于积极,小朋友对说广州话产生了抵触。大环境已经变了,失去沉浸的语境,在学校的普通话之外,同时保持母语方言并不容易。起码没有我们小时候顺理成章。我们只能提供环境和帮助,而不是增加压力。

我没有信心将来孩子一定愿意讲,但希望到时我可以展示粤语多么有趣,我有多了解粤语,还有我对这件事有多认真 。希望做一个榜样。所以,不需要担心自己水平不高,不需要跟别人比较,不用管孩子以后是不是真的用得上。 所有努力的目标都在于自己,做就完了。

选题方面,一开始的题目有点大,下笔才发现 hold 不住。不断收缩范围之后,今天先从『九声六调』开始,后续做些科普型的内容。如果大神路过,发现错漏,能留言告知,感激不尽;如果有粤语爱好者,能从中获得一点助益,一起进步,则不胜荣幸。

参考链接

本文不是粤语的原创研究,而是我的个人体会、理解,加上对公开信息的整理与解说。不确定的内容,参考信息主要来源于维基百科。


知识共享 “署名-非商业性使用-相同方式共享” 4.0 (CC BY-NC-SA 4.0)”许可协议
本文为本人原创,采用知识共享 “署名-非商业性使用-相同方式共享” 4.0 (CC BY-NC-SA 4.0)”许可协议进行许可。
本作品可自由复制、传播及基于本作品进行演绎创作。如有以上需要,请留言告知,在文章开头明显位置加上署名(Jayce Chant)、原链接及许可协议信息,并明确指出修改(如有),不得用于商业用途。谢谢合作。
请点击查看协议的中文摘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