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知不觉,我们这批人都到了养娃的年纪。进度快的,孩子都上小学了;稍慢的,也在这几年开始集中报喜。我也是一个父亲。
在等待孩子到来的时间里,我们跟所有家庭一样,紧张、忙碌、又期待,做了大量准备功课。现在作为过来人,看到身边正在迎接新生命的朋友,总忍不住提醒几句:这个必须买,那个智商税,这样做有危险,疫苗规划了吗……
这两天突然想起提醒他们买安全座椅。为了避免重复费口舌,写下来吧。
写在前面
我只是一个普通的父亲,并非汽车或者安全座椅的专业人士。以下内容仅来自我的亲身经历和有限的了解,希望给身边的朋友一个参考。
这篇文章希望引起大家对安全座椅的重视,让不知道安全座椅的家长知道,让不打算买的去买,让本来想随便买的认真考虑再买,但它不是:
- 专业的科普;
- 购买指南;
- 型号推荐。
我不打算查一堆案例,劝无论如何不想买的人买,毕竟那是你家人的安全;也不认为你看完跟着买就万无一失。如果有时间,你应该自己做功课,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和需求选择,这里只是开一个头。当然,如果你实在觉得无从下手,跟着流程走一遍,大概会比抓瞎乱买强。
基本常识
开头先强调一些基本常识。
必须得买
只要孩子坐车,必须得有安全座椅。要不就别坐。
跟大人要系安全带一个道理,包括后排。如果觉得不系安全带没什么大不了,请关掉这篇文章,先去看安全带的教育宣传片,看看系与不系伤亡率差距有多大。
然后你说『我系好安全带,然后牢牢地抱住孩子』。
很遗憾,抱不住。试验表明,时速 50km 下的急刹就足以让孩子从大人怀里飞出去。遇到紧急情况急刹,煞停时间非常短,会造成极大的反向加速度,惯性力会变成体重的好几倍(最大时约 30 倍)。这是自然规律,抱不住就是抱不住,很爱孩子也抱不住。 爱又不能修改物理定律。
时速 30km 下的碰撞,也足以让孩子受伤。婴幼儿最大的特点之一,就是脑袋占身体的比例特别大(约 1/4),同时颈椎特别脆弱。30km 下,爱的抱抱可能抱住了,但是脑袋的惯性大,有可能造成颈椎的致命伤,也有可能头撞到车内的硬物。
凭记忆复述,数据未必非常精确,但结论是靠谱的。要不信自己搜试验和案例去。
所以也别说什么『刚出生还不用,等后面再买』。从医院回家不坐车?还是觉得新生儿有新手免疫头比较铁?要实在经济困难,别开车别打车,坐不会急刹的地铁,和低速的公共交通。
就这一段内容,大家要是听进去了,很大一部分目的就达到了。
有效期
安全座椅 存在有效期 (一般是出厂之后 6 年)。
时间长了,里面的工程塑料和缓冲装置会老化失效。如果发生过碰撞,部分缓冲装置也会失效。所以一般 不推荐使用二手产品 。除非知根知底,是没有发生过碰撞的,比较新的产品,剩余的有效期还能覆盖使用时间。
拒绝前排
首先儿童就是不能坐汽车前排座椅的,哪怕他已经可以不用安全座椅。因为安全气囊是基于成年人设计的。爆破的安全气囊在提供保护的同时,也有一定的危险性,对于成年人而言还是保护大于伤害,但对于儿童则可能变成致命武器。基于同样的理由,即使加上了安全座椅,也不应该坐前排。
如果没有安全气囊,则更不能坐了,难道前挡风玻璃和副驾台能提供更好的保护?
不穿厚衣服
使用安全座椅时,不要给孩子穿太厚的衣服,因为这样安全座椅很难把孩子固定好。安全座椅倒是把厚衣服固定住了,意外发生时,孩子却从弹性良好的厚衣服里飞出来,一切都白费了。如果温度实在低,开暖气。
车内不堆放杂物
这条其实就算没有孩子,也是应该做到的。各种香水瓶、挂饰、串儿、摆件,木头的、玻璃的、水晶的、金银的,一旦发生意外,这些又重又硬的物件在车内横飞,造成二次伤害。只是有了孩子,这受伤的阈值一下子往下降。给大人砸个包的物件,换孩子身上就不是一回事了。
花大价钱把孩子固定好了不去撞别的东西,结果东西自己飞过来砸,又是白费力气。
怎么挑
儿童安全座椅,术语叫 儿童约束系统(Child Restraint System,CRS)。顾名思义,就是一整套,将婴幼儿固定在车上,避免行车过程中受到伤害的装置。座椅是最常见的形式,但也有可能是提篮(婴儿)、床(婴儿)、增高垫(学童)等形式。中文用『儿童安全座椅』做关键词基本上都能搜到,外文可能要尝试不同的术语,而比较正式的统称,就是 CRS。
接下来看看都要做哪些选择题,每个答案代表什么。
年龄段
安全座椅对标的是成人的安全带。只是婴幼儿达不到使用安全带 140cm 以上的身高标准,而且婴幼儿有头重占比大、颈椎脆弱的特点,所以需要额外的固定和保护。更进一步地说,不仅婴幼儿跟成人要区别对待,不同年龄段的婴幼儿,也有各自的特点,需要分别对待。
最简便的划分,分 婴儿、幼儿、学童 三个阶段。这也是C-NCAP(中国新车评价规程)所使用的分组。
在 C-NCAP 19 年版 CRS 评价规则 中,三个分组分别对应:
- 婴儿组:适用体重 13kg 以下,参考年龄 15 个月以下;
- 幼儿组:适用体重 9~18kg,参考年龄 9 个月至 4 岁;
- 学童组:适用体重 15~36kg,参考年龄 3 岁 ~ 12 岁。
ADAC (全德汽车协会)的分类则更细一些,分为 新生儿、1 岁前、1 岁半前、4 岁前、7 岁前、12 岁前 。
需要注意的是,这些分类主要为了方便分组测试和整理结果,并不指导具体的产品开发。列出来,也只是为了让大家对年龄分段有一个直观的感受。实际的产品设计有自己的考量,除了考虑年龄,还更多地考虑 体重和身高 。一些比较精细的产品,可能连一个年龄段都不能覆盖,而通用可调节的产品则可以覆盖多个阶段的使用。
对于年龄段这块,个人总结如下:
- 从孩子出生到 12 岁(身高大于 140cm),买安全座椅不是一劳永逸的 。因为覆盖 新生儿 到 12 岁的产品很少,又存在有效期。至于究竟要换多少次,具体看你选的产品怎么划分。
- 越是精细化的产品,相对而言保护会更有针对性,乘坐更舒适,使用上也更简易(并非绝对),但适用时间也越短,性价比比较低。可以调节,能满足多个阶段的产品,保护的针对性也没那么强,使用上需要调节还会更复杂一些,但可以避免频繁更换造成的麻烦,也节约支出。
- 多数产品会同时给出 年龄、体重、身高 的参考,其中年龄会标得比较明显,也是测试和销售时的主要分类依据,但实际使用中,参考意义 体重 > 身高 > 年龄 。现在孩子生活环境好,营养充足,有可能发育得比较快。如果体重超出了对应年龄段产品的上限,缓冲能力可能不够,则要考虑换下一阶段的产品。身高超标,则影响舒适性,产生脚放不下、安全带压迫等问题。
- 但也不建议为了延长使用时间,特意买超出当前身高范围的产品,有可能导致限制装置太松,使孩子从安全座椅中滑出。
产品类型
座椅是最常见的产品形态,根据特定年龄段,也会有特殊的产品。
- 提篮 / 睡篮 。主要供新生儿使用,特点有二:
- 考虑新生儿脊椎还没发育好,无法坐起来,需要平躺,提篮把里面的座位放平,形成带安全带的躺椅形式。
- 考虑新生儿多数时间在睡觉,为了避免上下车把孩子弄醒,提篮做成可以通过底座(硬连接)或者安全带整体固定和分离,分离后可以直接提走。
- 增高垫 。主要给接近 12 岁的学童使用,通过增高座位,使儿童达到 140 cm 使用安全带的标准。这类产品提供的保护效果有限,但胜在小巧便携,安装方便,可以作为备选方案,在比较大的孩子乘坐其他汽车时使用。
- 安全背心 / 其他安全带限位装置 。作用跟 增高垫 类似,都是针对接近 12 岁的学童。但作用原理刚好相反,通过给孩子穿上安全背心,或者安装别的限位器,引导安全带的走向,让安全带适合保护孩子的需要。优缺点也基本跟增高垫一致。
主流还是座椅。增高垫和安全背心是给大孩子用的,而且坐自家车有条件安装安全座椅的情况下,还是推荐安全座椅,提一下就算了。
重点在于新生儿要不要选提篮。提篮有上述的两个优点,缺点也很明显,就是适用时间非常短。因为提篮(接近)平躺,适用身高非常有限,一般 9 个月到 15 个月就不能用。这么贵的安全用品却只能用一年左右,对于普通家庭压力还是不小。
相应地,也可以选适用范围 新生儿 ~ 4 岁的可调节产品。一般通过调节座位的角度和高度,适应不同阶段的孩子,范围最大的可以从平躺一直到坐直,有分档调节和无级调节,后者比较灵活也比较贵。
朝向
这个比较简单,只有两种,(孩子脸)朝后(反向)和朝前(正向)。
原则也只有两条:
- 新生儿只能反向 !因为新生儿头比重大和颈椎脆弱,正向座椅光固定身体,遇到意外时还是容易把颈椎拉伤。我们又不能把脑袋也捆住。而反向座椅发生急停时,作用力通过椅背作用在整个身体上,不容易对单个部位造成伤害。
- 只要体重和身高允许,尽量延长使用反向座椅的时间 。由于上面提到的原因,在设计提供和身高允许的情况下,延长反向使用的时间比较好。
一般情况下,先买给新生儿用的反向座椅。等到反向座椅坐不下时(因为安全座椅面向车上原来的座椅,长到一定程度脚会放不下),顺便换下一阶段的正向座椅。
也可以买双向安装(前后均有安装接口),或者可以旋转方向的产品,延长使用寿命。
连接方式
一共三种连接方式,要根据车子的情况选择:
- ISOFIX :欧标接口,有两个连接点。支持的车型会在后排座位靠背和坐垫中间有左右两个连接件(跟安全带扣差不多高度,但在缝隙里面,需要用力伸进去才能摸到),将座椅上的连接杆插到底变成绿色就可以固定。市面上的 ISOFIX 产品往往还会多一个支撑脚架伸到过道上,形成三点固定。
- LATCH :美标接口,在 ISOFIX 的基础上多出一个头部连接点。多出的连接点在头枕后方,后挡风玻璃下面,一般从安全座椅的头部位置伸出钩子固定,加上底下的两个连接点,形成三点固定。
这两种都是硬连接,正确安装的情况下,可以将安全座椅视作车辆的一部分。只是需要车子本身支持。其中支持 LATCH 的车型可以安装 ISOFIX 的座椅,反之则不行 。在车子支持的情况下,推荐 优先选择这两种连接方式 。
如果车子实在不支持,或者有别的考量,就只能选安全带固定的方式:
- 安全带固定:安全座椅上有供汽车安全带穿过的限位器。按照指引,将安全带按顺序穿过多个限位器之后,再将安全带扣上,也就是把安全座椅+孩子作为整体,系上汽车的安全带。由于汽车安全带可以伸缩,安全座椅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移动的,并非刚性连接。另外,这种安装方式要求按指引,正确给座椅穿好安全带。
其他特性
还有一些零散的功能特性,放在这里过一下。
- 侧向保护:大多数情况下,考虑的都是汽车急刹和正向碰撞。但其实侧向碰撞和翻侧的事故也并不少见。所以有些安全座椅会做成包围型,在遭受侧向的作用力时,也能起到一定程度的保护。平时也能作为孩子睡觉时头部的依靠。更进一步的产品,则会在座椅上伸出侧向的支撑杆,固定在靠近一侧的门上,提供进一步的支撑。
- 五点式安全带:源自赛车安全带的概念,通过双肩、双髋和裆部 五个点将孩子固定住。貌似现在已经成为标配,不怎么提起。倒是如果发现固定点连 5 个都不到,可能要考虑一下。
- 前置护体:在孩子前方设置一个缓冲块,发生意外时,缓冲块以整个面的方式缓冲受到的作用力。
五点式安全带 和 前置护体 貌似不能同时设置,所以成为了互斥的选项。不同产品都宣扬自己选择方式好,指出另一种方式的缺点。
例如 五点式 虽然比老式的安全带增加了固定点,毕竟还是通过 5 个点受力,特别是头部缺少防护。(所以才要推迟正向安装。)而前置护体虽然以一个面承受冲击,但毕竟固定点少,极端情况下有从座椅脱出的风险,而且缓冲块比较碍事,孩子四肢活动相对不自由。
其实两种方式既然同时存在,就说明各有优缺点。哪种好还是看自己的实际情况 和 具体型号的测试结果。
可能还有其他的一些功能点,但我想不起来了,估计也不怎么重要。
强制认证
先说认证,这是上市的及格线。拿到了不代表什么,没有就问题很大。
- 中国市场:3C 认证,全称是 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(China Compulsory Certification)。无论是国产还是进口,只要是国内销售的产品,都要拿到这个认证。
- 欧洲市场:ECE R44/04 认证,全称 欧洲经济委员会(Economic Commission of Europe) 认证,其中 R44/04 是针对儿童安全座椅的 44 号法令第 4 版标准。跟 3C 认证类似,这是欧洲执行的强制认证。从欧洲海淘的产品必须有这个认证。据称是目前全世界最严格的认证。
- 美国市场:ASTM 认证,全称 美国材料与实验协会(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and Materials) 认证。跟上面两个不一样,这是自愿认证。没有不代表有问题,有的话最好。
很简单,在哪销售的产品,最低限度要拿到当地的强制认证。
国内销售的,可以到 全国认证认可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查询 3C 认证号: http://cx.cnca.cn/ 。ECE 和 ASTM 貌似没有公开查询的平台(如果有,请在评论补充),但大牌子估计不敢拿品牌信誉开玩笑。
一个产品型号如果在多地上市,则最好每个市场都拿到了对应的认证。
需要特别指出的是,由于欧洲(准确说是欧经会成员国)是多个国家,ECE 还有在哪个国家通过的区别。其中发达国家的测试相对严谨和不容易被收买,网上一般认 E1德国、E4 荷兰、E11英国 这三个国家为主。
安全测试
认证是准入门槛,只有过和不过。如果想进一步了解不同产品之间的优劣,就要看进一步的安全测试了。
你可不要觉得是多此一举,今天为了给大家找测试网站的地址,进入 C-NCAP 官网第一条看到的就是这个消息:超20%产品不合格,汽车儿童安全座椅坑在哪儿? (这篇文章也有教挑选技巧,感兴趣可以看看)
这些可是通过了 3C 认证的产品,抽检仍然高达 20% 不合格。文中指出:
还有一种可能,是生产厂家在后续生产过程未按送检标准进行,因为厂家在做3C认证一般都是送样的,即使送样产品达到认证标准要求,厂家在后期批量生产中出于节省成本偷工减料或其他方面原因,也会造成产品质量。
C-NCAP CRS 评价
全称 中国新车评价规程(China-New Car Assessment Program)儿童约束系统评价。C-NCAP 是由国资委下的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建立的试验评价方法。
19 年版 CRS 评价规则:http://www.c-ncap.org/cms/picture/215964820359352320.pdf
CRS 成绩查询:http://www.c-ncap.org/crs/main
选择厂商和品牌之后,就可以查到对应的成绩,列表里有 产品商标及名称、组别、固定方式、总体评价 等信息,点击进入详情还能看到各个项目的具体评分。
当然,也可以不选品牌,选择孩子对应的组别和支持的固定方式,在结果里挑选成绩靠前的产品。
CRS 测试的产品是在不告知厂商的情况下,由市场随机购买的,结果比较可靠。目前来看,貌似主要测试国内生成的产品。
ADAC 测试
全称是 全德汽车协会(Allgemeiner Deutscher Automobil-Club)测试。堪称全世界最严格的儿童安全座椅测试。
测试结果地址:https://www.adac.de/rund-ums-fahrzeug/tests/kindersicherheit/kindersitztest/
分组、测试项、评分都很精细,还定期曝光不合格的产品信息。
难点是,只有德语。你可能需要找会德语的朋友,或者翻译软件帮忙。更麻烦的是,偶尔网站还会改版,官网地址倒是不会变,具体的查询页变了(现在给出的地址就跟我买的时候不一样),要从主页找到对应的查询页,还真的不容易。
由于距离上次查完已经过了很久,我也不会德语,偏偏浏览器的翻译工具还罢工了,原谅我不打算详细介绍查询技巧。不过大致也是上面的两种思路,要么挑好型号看成绩,要么给定筛选条件挑高分。
ADAC 貌似欧洲常见型号都会测,适合在海淘时参考,或者买国产产品时参考相同型号。不过需要注意的是,国外型号国产化之后,产品未必能保持一致。一部分修改是为了符合国内的认证,一部分也可能存在降低成本的情况。除非在国产的产品信息上,也强调了 ADAC 的测试成绩,表示国内外的产品一致。否则只能用来参考,国产还是以 C-NCAP 为准。
最后
中国已经是儿童安全座椅产量最大的国家,包括很多外国品牌也交给中国厂商代工。只不过由于国人这方面意识比较欠缺,大多数产品(特别是高端型号)销往了海外。国内是有设计生产高质量产品的实力的。购买时也完全可以考虑国内头部品牌。
但正是因为消费者的认知程度不高,国内市场还是比较混乱,所以购买时要留意各种认证和测试。
在这里,我不打算推荐品牌和型号(厂家没给广告费,你也没给我推荐费)。每个家庭考量不同,取舍不同,而且离我购买也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。大家还是跟着这篇文章,自己做一些功课吧。
匆匆写就,挂一漏万,可能有认知盲区,也可能存在过时的信息和观点,如有更新的成果,欢迎留言打脸。
本文为本人原创,采用知识共享 “署名-非商业性使用-相同方式共享” 4.0 (CC BY-NC-SA 4.0)”许可协议进行许可。
本作品可自由复制、传播及基于本作品进行演绎创作。如有以上需要,请留言告知,在文章开头明显位置加上署名(Jayce Chant)、原链接及许可协议信息,并明确指出修改(如有),不得用于商业用途。谢谢合作。
请点击查看协议的中文摘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