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一下公众号,一不小心,半年没有推送过了。
眼看 2021 年就要过去了,跟大伙聊聊。
(是不是觉得这句话怪怪的。是的,太忙了,就这点字儿也是断断续续写,跨年了才发出来。)
我去哪了?
一句话总结:装修、陪考、带娃、搬家、适应新岗位。
你要是问,事情就真的安排得那么满,每天抽点时间写两个字都抽不出来?那倒不至于。
那些励志故事里,主人公同时身兼数职,还各种见缝插针阅读、学习、写作。跟他们相比,我的时间海绵真是水得可以,根本就没有用力挤。
但关键不在时间,而在精力。这半年多里,我一直觉得自己在玩一个大型的华容道。赤壁的火马上烧到眉毛,前面还有一堆大块头挡道,要小心翼翼腾挪,曲线救国。一个人考虑这些,哪怕没在干活,心里也一直在琢磨,精力处于亏空状态。
之前的文章说过,年岁渐长,我越是理解并接受,自己是个普通人,能力和精力有限。我与自己和解,不再幻想通过自我施压实现目标。不把自己逼疯,持续输出比较重要。
华容道
新房很早就装修好了,剩一些细节收尾,通风散味。出于健康方面的考虑,原计划并不着急搬家。
直到租的房子,各种设施突然开始集中坏掉,像在催促我们走。
房东很好说话,就是太忙,疏于打理房子。这些年坏的东西,都是跟房东商量好,自己找人修。
但这回老化坏掉的设施,好几处修起来都比较麻烦。算一下折腾完也该搬走了。与其折腾修,不如凑合住着,赶紧收拾新房。
搬家
在那个时间点,队友还在为换工作学习和考证,我妈帮忙带着孩子,我预定的工作还没开始。
干活的只能是我。而且只有我。
一个人吭哧吭哧在新家收尾和搞清洁,赶在队友去新单位上班前,把一家人挪过来。再回到租的房子,一个人吭哧吭哧地收拾旧东西。中间还要给不敢开车的队友当司机,送她去各个考场。有时队友闭关复习,还要一个人带娃。
别问我为什么不雇人。最后退房前的清洁就雇的保洁,快准狠。但更多的活,是自己才能做的细致活:
譬如说,新房有个墙面没找平,装好定制柜子才发现有很大空隙,想填腻子重新刷漆;找了很多师傅,活太小没人愿意接。又譬如,租的房子为了给娃腾空间,储物那个乱,偏偏蟑螂还很多;要是交给搬家公司直接搬,会夹杂垃圾和蟑螂一起带过来;想直接扔,里面又有很多重要的东西。诸如此类让人为难的活,只好自己干。
这样的活,一个接一个,直干到人崩溃。
但最后,还是庆幸选择亲力亲为,翻出了重要证件和回忆,过滤了数量庞大的垃圾和蟑螂。最后保洁的干活速度之快,来不及交代的东西都成了垃圾——幸好已经没有重要的东西了。
新岗位
晚上搬到新家,第二天早上队友就去了十几公里外的单位上班。
这个距离,按闲时半小时车程,多数人会选择开车。可队友刚到新岗位,需要时间熟悉业务。高峰动辄50分钟起步通勤时间,加上她生疏的车技,让她决定先住在单位宿舍。
我这边,原定的项目,因为疫情和政策没了下文。等忙完搬家,正准备寻找机会的时候,两位老朋友联系到我。
简单说,业务上升期,技术严重缺人,承诺很高的技术权限和较大的时间自由。
看到技术上有可作为的地方,也考虑到队友的情况需要我兼顾家庭,稍微考虑之后我就加入了。
接下来是另外一个大型华容道。
多线程
业务快速上升和技术缺人,带来的是大量的技术债,到处是坑,狼烟四起。
- 长远来看,要重新规划技术路线,一点点梳理和重构基础设施。
- 中短期内,要维持目前的业务运转,甚至跟上新增业务的需求。
- 为了达到以上两个目的,显然需要更多的人,招聘。
而招聘、还有管理,这些跟人打交道的事情,比想象中更消耗精力。
我内向且慢热,上下文切换开销大,却被多个线程撕扯着。招聘准备不足,忙活了一星期,没有合适的,赶紧先停掉;重写基础组件,写到一半,被别的事情拽走。最终还是救火占了上风,各种琐碎的事都得亲力亲为。毕竟要是大本营都烧没了,其它事情无从谈起。
我并不介意干琐碎的技术活,甚至乐意保持对技术细节的掌控感。可后面还有一堆事情等着处理时,一个人在不同技术角色来回切换,硬着头皮干一些生疏的活,这种低效率其实是一种奢侈的浪费,却没有别的办法。
人少、身兼多职的低效、对遗留代码不够熟悉,加上一个晚上不肯睡早上不肯起的娃,尽管除了睡觉和带娃的时间都扑在工作上,各种日程还是常常 delay。
连续工作,还有连续 delay 带来的压力,在慢慢侵蚀我的状态乃至自信心。
多亏有其他同事一起坚持,才看到一点摆脱这种状态的希望。
喜欢上开车
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,突然发现自己喜欢上开车。
我本来不喜欢开车。汽车只是移动工具,没有必要非得自己掌控。本可以利用移动时间处理事情,或者干脆补觉,一旦坐在主驾位置上,自己倒成了车子的人肉 CPU,不仅不能干自己的事,还得全程把注意力搭进去。如果碰上堵车或者长途,就更累人了。
这样看当司机实在很亏。我总是乐意优先选择公共交通,或者坐在副驾。虽然偶尔也会有开车兜风的冲动,但是对于当义务司机一向都不积极。所以总是催促家里的本上老司机,重新把开车练熟,我好坐副驾睡觉。
最近我突然积极起来。
一次送队友去单位的路上,我突然明白过来:开车的过程,以『交通安全』的名义,把我从日常的思虑和压力中,拉了出来。
交通安全,或者说生命安全,有着天然的道德优势。在这段时间里,我可以暂时不去想系统的架构,不考虑开发任务的优先级,不接听救火或者开会的电话,而不必有心理上的负担。与之相比,已经熟练到可以下意识进行的驾驶行为,反而是比较舒服的。
致歉
这样的日子里,一个晚上电力充沛的娃,把睡前学习码字的路也堵了。
等把他哄睡,再起来收拾一下,就已经太晚了。
这还算是好的,赶上娃感冒咳嗽,晚上基本就不可能睡踏实了。也有些时候,白天太累,娃还没睡着我先打瞌睡,等娃睡着,起来收拾完,反而精神了。这时知道明天是不可能早起了,干脆起来把明天上午的任务先处理一些。
日程压力在那,大块时间优先干活,小块时间优先休息。除此以外的事情,都有不务正业的愧疚感——哪怕是跟业务结合,提前给同事写技术教程。毕竟一时还用不到。
不怕大家笑话,太久不更新,我甚至有点害怕更新,害怕大家发现还关注了这个鸽子公众号,然后顺手取关。所以心里攒着劲,复更要更点有用的东西,好留住大家。
没有想到半年里,因为大佬们的转载,读者数居然还涨了一点。
没有更新,自然想不起来去看后台,因此错过了一些留言。
错过了土拨鼠大佬(公众号:Go招聘)的转载请求。错过了网友的加好友请求。
这里向被我放鸽子的读者,向留言但没有得到回复的朋友,一并说一声抱歉。
(微信为了避免公众号骚扰读者,只能读者主动找公众号。留言必须 48 小时内回复。等我看到留言的时候,早过了时限,不是我耍大牌。)
我不是大佬,如果大家不嫌弃,可以加微信『MrArchive』一起交流。加好友请写明来意,类似『公众号读者,Go 语言交流』这样。不然卖课程、卖房子、卖各种广告的人太多了。
告别 2021
这就是我忙碌又混乱的 2021 (下半年)。
回头想想,混乱从 19 年就开始了。彼时我们全家都在期待新生命的到来,阿公阿婆(以及另外几位亲人)都还健在,大家还不知道什么是新冠。
接下来的生活逐渐失控,保胎、孩子出生、房子维修和装修、工作调整 …… 中间伴随着影响全球的疫情,以及好几场送别。不过跟全球经济寒冬相比,跟某些行业、跟感染者和医护人员比,我们受到的影响算是很小的了。
或者说,其实在我几年前从外企离职时,在买下这套房子时,在我们决定要一个孩子时,就注定了路不会太好走。
这些年下来,我的感受是,混乱并不可怕,没有希望才可怕。
毕竟把时间和空间的尺度拉大,混沌才是常态,秩序则更像是偶然。
未来的日子,可能适应混乱,拥抱变化,才是唯一的出路。
虽然这对一个强迫症来说并不容易。
更新
那我还更新吗?
更。
一定会更。
只会因为忙而鸽,但绝不会停。哪怕将来有一天微信公众号这个平台下线了,也会找到另外的地方继续更新。
这首先是为了自己记录。
忘了在哪里看过一句话:没有纳入版本控制(VCS)的代码,就跟没有写过一样(大意)。
同理,所有没有记录下来的灵光一闪,最终都会遗忘在时间长河里,不再属于你。只有成为文字,才是你的。
这个道理过去已经验证过很多次。解决过的问题,过几年遇到依旧生疏,甚至看到自己留下的文档的第一感觉:如看天书。
人菜,还不存档,怎么通关。何况人生这个游戏,通关之路漫长。
人和事
而且这几年,还发现,有别的需要记录:人和事。
如果说,之前是一个初出社会的年轻人,试图积累手里的技,和记录心里的悟。
那么现在,过了而立之年的人,还想尝试留住一些过往。
小时候觉得理所当然一直都会在的人,一一与我道别。
不,更多时候根本来不及告别。
《寻梦环游记》说,人会死去三次,最后一次是被世人遗忘之时。作为一个受过高中物理训练的人,觉得这种说法过于文艺——无论你是否记得,他们本人都不再有任何感知。
你我皆是星辰之子,从星尘中来,终究回到星尘中去。
饶是明白这些道理,我仍愿意记得他们。那些音容笑貌,今天在脑海里依然清晰,梦中还偶尔遇见,但不知道哪天就再也想不起。
我愿意借助互联网,让他们存在过的痕迹,稍微多保留一会,甚至超过我存在的时间。(愿公众号,或者未来可能换的托管服务,基业长青)
不去后悔过去与他们相处太少,因为总的时间有限,生命再来一次,不见得会分配得更好,无非蝴蝶效应、厚此薄彼。记住,是能做的最后一件事。
读者
不过,也不光为自己记录。我也需要读者。
不然写私密日记好了。
我需要来自读者的监督和鼓励,需要交流和指正。
那些纪念,也希望有更多人知道,他们来过,一些事发生过。
如果碰巧博得些名气,顺便,换点钱,或者给工作带来助力,更好。想要名利,改善生活,不寒碜。
可我的读者,隔着网络,面目模糊。
这是大多数内容输出者早期都会遇到的问题。
在跨过某个临界点之前,会有三个问题会被反复提起:
- 想输出什么?
- 擅长什么?
- 受众是什么人,喜欢什么?
然后为了找到答案,在不同尝试之间,反复横跳。
随便找一个已经实现稳定输出、有固定受众的博主(包括做视频的),翻到最早期的作品,大概率可以看到内容和风格在不断调整。
直到,在那三个问题的答案里,找到交集。
又或者,在不可能三角里,放弃掉一端或两端。
全职博主要吃饭,受众优先,个人志趣做一定让步,技能树不妨现点。
个人表达优先,就要有缺乏受众的心里准备,耐得了寂寞。
大 V 也有过摸索的阶段。
选题和深度
读者面目模糊的直接结果,是选题和深度都拿不准。
一直想写的,像 Go 语言 和 粤语 的内容,一定会写下去。区别在于写多细、多深。
因为不想糊弄,目标往往定得略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——费曼技巧,借输出以输入——写完自己也得到提升。
这样输出速度就慢。空闲时间不多时,自然更慢、甚至暂停。
而这样艰难的输出,反响平平。找身边的朋友问,“感觉有点硬,先收藏,以后慢慢看” 。
不见得内容真有多深奥,只是个人储备有限,勉强深入之后,就没有余裕浅出了。
主食硬菜毕竟有限,之间的空档,需要开胃小菜。一边跟读者保持联系,另一边保持更新习惯和码字手感。
上面是个人爱好,这部分总得讨好一下受众。
但我就是不会选题。
本来码字时间就难得。
本来写东西就拧巴,跟自己较劲。
好不容易写出来的东西,大家没兴趣。
怎能不打击积极性。
也想过蹭热点,但不想当标题党,要借热点展开聊点啥。结果一深入写,热点凉了。
身边人
改善大概没有捷径。
无非,内容质量,输出技巧,贴近受众。
废话,这恰恰最难,大家都在上面使劲。
虽然慢,知识水平还是在努力提升的(特别是工作相关内容);表达也有反复修改,刻意练习。还好暂时不靠输出吃饭,心态不至于失衡。
一直没进步的,就剩下与读者的交流。不知道你们是谁,听不见你们的声音(难得的回复还让我错过了),不知道哪些内容对你们有用,不知道哪些地方写得不好……
既然努力也没用,干脆暂时『放弃』读者交流。
大家关注,更多只是偶然,愿意试试看内容是不是对口。我自己都尚未形成风格和节奏,没办法给大家稳定的预期,又怎能期待大家给我清晰的反馈。
考虑到关注者里有现实中的亲友,关注是支持,并不一定内容对口,谈不上给意见;考虑到很多陌生人更愿意安静地看,没有动力发表意见——不合适大不了不看(我作为读者时何尝不是)。
以目前的关注数,没有声音、面目模糊再正常不过。
我只看到了别人的冰山露了尖,却不知道别人水下看不见的冰山有多大。现在想这些,纯属庸人自扰。
其实就是太贪心。试图一下子从『为自己写』,跳到『为广大读者写』。结果不知道读者是谁,也忘了自己是谁。
明明连身边的人的需求,都还没服务好。那些身边人提的问题,都还没好好回答。
那就从『为自己写』,先往外扩一小圈,变成『为身边人写』。
这样一来,读者就一下子有了名字和面孔,如何确定选题和深度也一下子清晰起来。
卷子答得好不好,总归可以问问出题人吧。
我身边有哪些读者呢。
家人:
- 队友用电脑,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,给她解答过的,可以有 #给普通人的 IT 科普# 。(名字有点啰嗦,有没有更言简意赅的建议?)
- 为一天天长大的儿子准备,可以有 #有趣的粤语# 。小孩子长得很快,一眨眼就过去了,得先攒点存货。
技术同事:
- 新同事入职肯定要同步一下环境搭建、工具选用、开发规范。不涉密的部分,不妨共享出来给大家提提意见。
- 不用说,肯定有开发的内容。但选题就可以更贴近工作的实际,避免自己和同事们重复踩坑。考虑技术栈用 Go,相关的教程当然继续更。
非技术同事和客户:
“这技术好像很厉害,但我听不懂。” 跟非技术人员打交道,沟通不到位,容易对技术方案的效果、实现难度、工期 等很多细节理解有偏差。那么对于工作中高频出现的、比较关键的内容,也有写科普的必要。
然后是一群信任我的朋友们,遇事不决会问我意见。那些我能回答、或者感兴趣愿意一起研究的,思考讨论的过程也可以分享出来,姑且叫 #万能的朋友圈# 。
顺便,打个广告?
能坚持看唠叨看到这里的,想必是忠实读者了。
前面说了,我们现在很缺人。所以我想,有没有可能,正好有年轻读者也在寻找工作机会呢。
我们做无人零售设备和系统,研发团队 base 广州黄埔。主要是自己的业务,但也有客户定制化的开发。
软件技术栈方面
- 后端现阶段主要是 Java(SpringBoot),有用到一些现成的 PHP 项目,计划用 Go 重写一部分基础组件;
- 前端 Web 和 小程序 都有,框架主要用 Vue;
- 设备端用 Go(Linux)和 Android。
各个岗位(Java / Go / PHP / 前端 / Android)都需要人,有相关语言经验的朋友,可以加微信私聊。考虑到现阶段有经验的 Go 开发者不多,而且主要被大厂垄断,我们对直接招不抱太大希望,可以你先来,我们教。(至少需要一门其它语言的开发经验,和基本功过关。)
虽然上面抱怨了那么多,而且小公司的薪资也比不上大厂的诱人。但选对了,小公司也有好处。首先是技术的参与度高,成长快;万一公司真的做大做强了,能享受到早期员工的红利;然后是人际关系更简单,没那么多办公室政治。
当然,不是所有小公司都这样,也有很多公司,人没几个,就管理混乱,毛病一堆。大公司也有大公司病,不是所有岗位都重要,一些边缘岗位,特别消磨人的热情。还是要具体接触了解。
我就说两点:我们不缺业务量和客制化订单,反而因为人手不足,不得不拒绝一些订单;我们的人员整体都非常年轻,氛围很好,内部互相都喊名字——不仅不带职位敬称,连『哥』、『姐』也免掉,直接喊名字。
合适的人不好招,估计未来一段时间内都会缺人,暂时不方便离岗的,也可以先聊着。不在公众号展开太多,以免打扰到不需要的读者。
本文为本人原创,采用知识共享 “署名-非商业性使用-禁止演绎” 4.0 (CC BY-NC-ND 4.0)”许可协议进行许可。
本作品可自由复制、传播。如有以上需要,请留言告知,在文章开头明显位置加上署名(Jayce Chant)、原链接及许可协议信息,原文引用(不可发布基于本作品的二次创作),不得用于商业用途。谢谢合作。
请点击查看协议的中文摘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