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 公斤菠萝怎么吃?来个焦糖风味吧

前段时间,海关总署发布通知,由于自 2020 年以来台湾菠萝多个批次检测出有害生物,暂停台湾地区的菠萝入境。

本文写于 3 月,只是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没写完发表。

太长不看

  • 凤梨就是菠萝,没有任何区别。叫法的区分更多是商业上的品牌营销。
  • 菠萝扎嘴可能是蛋白酶、草酸钙结晶和粗纤维划伤综合后的结果。
  • 但无论是哪种因素,泡盐水都起不了什么作用。
  • 除了买熟透的菠萝,最好的办法是加热。除了做成佳肴,还可以选择炙烤,给菠萝增加一道焦糖风味。

18 公斤不能当真

事情发生之后,大陆这边影响不大,因为本身海南和广东很多地方都产菠萝。其中徐闻占据国内约 40% 的产量。徐闻菠萝还趁热度做了一波营销,知名度和价格都打了翻身仗。

但对台湾地区来说,影响就比较大。销往大陆的菠萝,虽然只占产量的10%,占总贸易量的比例也不大,却占据菠萝外销量的 97%。被禁会对菠萝价格产生很大的冲击,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就是果农的收入。岛内媒体讨论得热火朝天,然后就有『名嘴』说出了『每人每天18公斤,四五天就解决了』的知名言论。

这种言论当然不能当真。稍微了解过对岸媒体言论的人都知道,因为媒体竞争激烈,加上没有相应的管治措施,那些看似正经的电视节目上都总是语不惊人誓不休,为收视率什么话都敢说。这些节目更接近大陆这边的朋友圈标题党,而不是看起来对标的卫视节目,明白这点就好理解多了。

虽然言论不靠谱,但作为一个菠萝爱好者,就让我也标题党一把,蹭蹭这(过时的)热度,聊聊菠萝该怎么吃。

菠萝?凤梨?

你可能会说,等等,台湾的不是凤梨吗?

台湾产的是凤梨,也是菠萝。因为凤梨就是菠萝,两者没有本质区别。

你说不对啊,我看网上的文章说,菠萝有『钉』,凤梨『钉』很小或没有;菠萝『扎嘴』要泡盐水,凤梨不用泡……

电脑上搜索两者的区别

微信上搜索两者的区别

说来话长,让我『稍微』解释一下。

水果中贵族南美菠萝

菠萝是属于禾本目(Poales) 凤梨科(Bromeliaceae) 凤梨属(Ananas) 菠萝种(Ananas comosus) 植物的果实,原产南美洲。在欧洲人踏足南美洲之前,菠萝已经有多个世纪的种植历史。据《拉鲁斯美食大全》所说,菠萝在 15 世纪被哥伦布带回欧洲。也有说法菠萝在 16 世纪之后才传到欧洲(哥伦布死于 1506 年,也就是16 世纪初)。

无论菠萝是不是由哥伦布本人或他的船队带回欧洲,菠萝传播到欧洲大概率还是可以归功于哥伦布的航行。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,地球上各个大陆之间的交流剧增,这里面包括自然生物、农作物、人种、文化、传染病乃至思想观念,对世界历史的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史称『哥伦布大交换』。

很多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作物,包括玉米、辣椒、番茄、番薯(地瓜)、棉花、花生、(番)木瓜、土豆、南瓜、草莓、烟草……(名单太长不列了),就是在这个过程里传到欧亚大陆。(我看宋代的剧为什么会看到玉米地啊(╯‵□′)╯︵┻━┻)

由于欧洲的气候并不适宜种植菠萝,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菠萝是只有皇室贵族才有机会接触到的水果,代表着异国情调、权力与财富。这也是菠萝在欧洲传播非常缓慢的原因,使得菠萝在欧洲不同地方的记载,传入时间差距很大。即使后面好不容易发明了温室种植法,菠萝的种植成本依然很高(温室内要一直烧炭火保温保湿),只是从贵族扩展到了富人阶层。

这就导致了一些现在看来匪夷所思的行为。各种绘画、建筑、装饰里出现菠萝作为权力和财富的象征,还好理解;皇室和贵族在宴席上放几个菠萝,但往往只是装饰,并一定会吃掉,也就算了。为了模仿皇室的宴会,普通人开始租(对,你没看错,租)菠萝在宴席上撑场面,吃是不可能吃的,吃掉了拿什么还。

直到现在,新鲜菠萝在欧洲很多地方还是少而贵,属于小奢侈的水果。日本的情况也类似。小时候看动画,主人公往往要碰上重要场合收到菠萝当礼物(很多年没见的叔叔来看我),才有机会吃到一个菠萝,吃的过程非常郑重,充满了仪式感。

我生长于广东十八线小县城,菠萝成熟的时候,街上到处有小摊贩在卖,几块钱一个,几毛钱一块,即使当时家里比较拮据,偶尔几块菠萝还是吃得起的。怎么发达国家反而吃不起的样子?对此非常疑惑。

波罗与番梨

按网上找到的说法,菠萝大概是跟随葡萄牙人,在明末 16 到 17 世纪之间传到广东。流传最广的说法,是先到澳门,再往不同方向传播,在清朝康熙年间传到台湾。

因为传播路径复杂,又是舶来品,在结合当地人的认知和方言之后,菠萝有了一大堆的名字。抛开那些故纸堆里的(疑似)曾用名,现在还在用的名字有 菠萝(粤语)、番梨(潮州话)、黄梨(客家话、东南亚华人)、王梨(闽南地区,谐音旺来)、凤梨(台湾地区)。

这些名字可以很容易地分成两类:菠萝,以及 X梨。对于 某梨的叫法,虽然第一个字不同,但在各自的方言里,发音都非常接近。我们可以合理地推测,这两类命名是两个不同传播路径产生的。

在粤语(更准确说是广府话)地区以及往西传播的过程中,明显是因为长得有点像,参考了同样是舶来品的波罗蜜(隋唐时从印度传入中国,叫『婆那娑』,宋改称波罗蜜,这明显是受到了佛教的影响),称作波罗,后来强调是植物,加上了草字头。有趣的是,后来菠萝在广东变得更为普遍,波罗蜜反而少见一些,有些地方开始称波罗蜜为『树菠萝』。不过波罗蜜仍然是正式名称。

而在一系列 X梨的路径里,无论从传播顺序,还是含义的演变看,番梨都更像是开始的命名。外来的事物,称番,像番茄、番石榴、番木瓜。但这个番字,在天朝上国华夷之辩的思想里,暗含贬义。在继续传播的路上,越来越本土化,大家会有意无意回避『番』字,给出相近发音下,其它『合理化』的雅称:果肉是色、吃了来、叶子像尾……

当然,也可能不是这样的顺序。但相邻的方言区,不约而同地用相近的发音称呼,不管是谁影响谁,无疑是一个来源。另一个证据是,包括台湾的地方府志在内,历史上这些地区的记录里,菠萝的称呼并不固定,几个叫法都有出现过。台湾到了后面才逐渐固定使用凤梨这个名字。

大陆这边,在罐头生产和生鲜运输把菠萝送出两广(包括建省前的海南)和福建地区之前,其他大部分地区对这个水果是没有概念的。到后来全国各地可以吃到菠萝的时候,一方面粤语区的产量比较大,另一方面珠三角的经济发达影响力强,菠萝就逐渐成为通用的中文名。

菠萝在分类学上的科和属,是直接借用日本学者定的科名、属名。而对于日本来说,凤梨科的植物都是外来物种,命名明显受到台湾地区的影响。

城里的Jennifer,也是村里的翠花

如果只是到这里,那么菠萝、番梨、黄梨、王梨凤梨,都只是同一种水果在不同地方的俗称。此时的称呼差别,更多与民俗方言相关,并非以海峡为界,更没有没有涉及品种差异。除了粤语区比较固定地称为菠萝,粤东、闽南和台湾整个广义的闽南方言区,几个 X梨 的称呼很长一段时间都有混用。引种东南亚品种,还有各种品种改良,是在不同称呼之后的事情。

潮汕-闽南地区,同时受到两边的影响,既有跟粤语区叫菠萝的地方,也有叫王梨、凤梨的时候;连海峡对岸,也有称呼菠萝的时候。而脱胎于闽南式婚嫁礼饼的凤梨酥,无论在岛内还是在闽南地区,无论馅料用的凤梨还是菠萝,都不妨碍它按照习惯叫凤梨酥。

直到后来,台湾经过多年的农业技术研究,培育出多个高甜少刺的特色菠萝品种,才开始专门区分,将这些品种称为凤梨,而将进口菠萝和纤维较粗的『开英种』和『本岛仔凤梨』称为菠萝。这更多是一种出于商业考量的品牌打造,无可厚非。早年台湾地区比大陆发达,是大陆羡慕的对象,将『凤梨』跟高甜少刺、发达地区的高大上绑定,以售出高价,是成功的营销。但为了保持这种高大上,刻意区分,否认凤梨也是菠萝,就属于混淆视听了。

这跟『樱桃』和『车厘子』还不完全一样。因为它们两者是同为李属(Prunus) 下的不同种(species),我们一般所说的樱桃指『中国樱桃』(Prunus pseudocerasus) ,而车厘子指『欧洲甜樱桃』(Prunus avium)。它们分别都是当地的原生物种,刻意区分可以理解,不光是翻译的差异。

菠萝和凤梨更接近『猕猴桃』和『奇异果』的关系。中国就是猕猴桃的原生地。奇异果则是新西兰人用湖北带回的种子,一代代培育而成的。经过培育之后,奇异果的差异已经比较大,商业上当然可以专称以示区分,但不可以否认奇异果就是猕猴桃的一个品种(breed)。

吃肉的水果

相信你已经明白,凤梨就是菠萝。只是叫凤梨的,大概率是台湾的品种。大陆也有自己的改良品种,也有引种台湾的优良品种,视乎宣传需要,有叫菠萝的,也有叫凤梨的。

那为什么有些菠萝吃之前要泡盐水,有些不用呢?

大家的回答普遍是:『扎嘴』,泡盐水可以缓解。

要是你继续追问,为什么会扎嘴,又为什么泡盐水可以缓解,大家就不怎么答得上来了。

扎嘴的是什么

实际上,就这么『简单』的问题,也没有一个非常确切的答案。根据可以查到的资料,扎嘴的原因按出现频率从高到低分别是:

菠萝蛋白酶

这是最广泛的说法。大部分情况下也是唯一的解答。

菠萝含有多种蛋白酶,可以分解蛋白质。我们的细胞组织也是由蛋白质构成,其中包括黏膜细胞。所以吃完菠萝之后,蛋白酶会分解一小部分接触到的蛋白质,造成我们的舌面和口腔黏膜损伤。形象地说,就是我在吃菠萝的时候,菠萝也在吃我。

菠萝本身糖分和有机酸含量很高,又会进一步刺激到这些小伤口,于是就会产生刺痛感。

除了菠萝以外,很多水果都含有蛋白酶,包括木瓜、猕猴桃等。利用这个特性,用果汁腌肉有嫩肉的效果。市售的嫩肉粉,一部分的原材料就是木瓜粉。

如果腌肉时放几块新鲜的菠萝,一不小心忘冰箱里过夜,那么第二天很可能会得到一份糨糊。

草酸钙结晶

有人说,不对啊,酶反应需要时间,但我吃菠萝是入口就感觉到刺痛。另外,有蛋白酶的水果不在少数,为什么很少听说别的水果扎嘴呢?

于是有人提出了另外一种可能:菠萝中含有的草酸钙(针状)结晶造成了刺痛。与此类似还有菠菜和芋头。我没生吃过菠菜和芋头,但是削过芋头后那手确实又痒又痛。

粗纤维

可以划伤刺痛黏膜的,除了草酸钙针晶,还有可能是一些菠萝品种的粗纤维。

以上三点,究竟哪个是真正/主要原因,至少我没有看到一个决定性的结论。我和稀泥地倾向于,都起了一定的作用,但是所占比例未知。

毕竟扎嘴是一个很主观的感觉,每个人对不同因素造成的扎嘴耐受程度也不同。

不要扎嘴

受益于良种选育和保鲜技术的发展,现在的菠萝含有更少的蛋白酶和草酸钙,果肉纤维更细,扎嘴的困扰就会少一些。

想不扎嘴,首先就要挑选这些不扎嘴的名优品种。这样看,贵价的凤梨貌似还是有一些价值的。我也见过网上有卖主打不用泡盐水直接吃的手撕菠萝。不过我没试过,大家自己决定要不要相信。

其次,尽量挑选成熟的菠萝,蛋白酶、草酸钙和粗纤维会少一些。一个技巧是,其它条件一致的前提下,尽量挑选产地比较近,运输时间短的产品,因为运输时间越长,果农越是需要提前采摘,让果实在运输途中放熟而不是放烂。放熟和自然成熟差别还是比较明显的。

但如果说因为条件限制,没得挑,菠萝已经买好了,还有没有办法降低扎嘴的程度呢?泡盐水吗?

很遗憾,盐水的作用可能只是聊胜于无。

酶首先是一种蛋白质(但它不会分解自己)。要想蛋白酶失活,可以是加热到一定温度,可以是加入重金属,或者其他毒素、强辐射等。

单靠氯化钠溶液的话,首先需要浓度很高,至少需要 7% 以上,这样的盐水需要非常咸。其次需要泡很长时间,让盐水渗透到果肉内部,而不是停留在表面。

最关键的是,蛋白酶仅仅是因为盐析作用溶解度降低而无法作用,这个过程是可逆的。只要盐水的浓度下降(例如被你分泌的唾液稀释),蛋白酶又可以重新起作用。

而对于草酸钙结晶和粗纤维,我完全看不出盐水能起什么作用。可能就是一个生理盐水缓解不适的作用。

于是乎就出现了,盐水不是用来防扎嘴,而是用来凸显甜度的言论。你看,玄学开始出现了。

不如加热

既然盐水不靠谱,又不能往食物里下毒,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其实是:加热!

大部分蛋白加热到 70 度以上 5 分钟(或者更高温度并缩短时间),都会发生不可逆的变性。这里面当然包括娇贵得很的蛋白酶。

草酸钙也会在高温下失去结晶水,变成无水草酸。(不过这个温度要高一些,可能需要达到 100 度)

至于粗纤维,一般的加热是没什么效果的。如果不巧买了一个像甘蔗一般的菠萝,又不想丢弃,可以试着用高压锅压一下。

一旦打开了加热这道大门,路子就宽多了。

加热过后不仅不必再担心扎嘴问题,原本硬邦邦的果肉也会变得柔软,味道得以浓缩,甚至还能在烹饪过程中加入各种风味,乃至成为一道甜品或者佳肴。

炙烤

直接吃的情况,考虑到水煮会稀释菠萝的风味,推荐你直接切片炙烤

在家用电烤箱烤菠萝

家用电烤箱温度往往不够高,导致加热时间过长,没办法产生焦糖风味不说,还会出很多水。

条件允许还是更建议用铸铁锅烤(grilled),没有的话,用平底锅大火煎也可以。

不仅不会稀释,还会在烤的过程中让菠萝失水,让风味浓缩;如果温度合适,甚至还会产生迷人的焦糖香气

汉堡王就曾经推出一系列烤菠萝片的产品,风味非常独特。

汉堡王的烤菠萝

汉堡王的烤菠萝汉堡

需要提醒的是,舌头在高温下对甜味比较迟钝。菠萝有机酸含量很高,烤过的菠萝趁热吃,会因为甜味变得不明显,而显得非常酸。耐酸的朋友不妨趁热尝试一下这独特的风味。怕酸的朋友则不妨等放凉乃至冷藏之后再吃,并不会折损它浓缩过的风味。

肉桂

直接炙烤只是入门。如果你能接受西式甜品里肉桂和糖分碰撞的味道,那不妨在高温的烤架或者铸铁锅上,再撒上一小撮肉桂粉。

除此以外,其它西式甜点里会用到的香料,都不妨拿来试一下。其实就是参考菜谱,把菠萝当成甜品的主角去装扮。

入菜

如果觉得西式甜品的香料过于黑暗无法接受,那不妨试试粤菜里对菠萝的用法。

随便一搜菜谱,菠萝炒饭、菠萝咕噜肉、菠萝炒肉、菠萝糯米饭、菠萝派……总有一款适合你。

18 公斤真的不行

菠萝酸甜可口,香味浓郁,又有那么多膳食纤维、维生素和微量元素,我真的非常喜欢吃,直接秒掉一整个都毫无压力。

但是如果让我一天吃掉 18 公斤,那是不可能的,这辈子都不可能一下子吃 18 公斤的,加上焦糖风味也不行。

首先是蛋白酶的问题。少量蛋白酶问题不大,到消化道碰上胃酸就变性失活了,只是嘴巴遭点罪。可是如果是连续几公斤菠萝的蛋白酶,就不是一回事了,吃得太多可能会引起消化道溃疡。

你说看完这篇文章,学会了加热再吃,不怕蛋白酶。草酸钙仍然是一个问题,加热只是破坏了结晶,草酸本身还在。一下子摄入过多草酸,会引起各种健康问题。一个最直接的后果,是可能引起高草酸尿症,继而引起急性肾损伤,严重时可以致命。

除此以外,菠萝的含糖量非常高,每 100g 菠萝含糖量可以达到 12g 以上,比很多水果都要高,只是因为有机酸含量也高,让它尝起来没那么甜。短时间内吃太多菠萝,等于摄入大量糖分,会引起各种健康问题。

所以,菠萝虽好,不能贪吃啊。


本文为本人原创,采用知识共享 “署名-非商业性使用-相同方式共享” 4.0 (CC BY-NC-SA 4.0)”许可协议进行许可。 本作品可自由复制、传播及基于本作品进行演绎创作。如有以上需要,请留言告知,在文章开头明显位置加上署名(Jayce Chant)、原链接及许可协议信息,并明确指出修改(如有),不得用于商业用途。谢谢合作。 请点击查看协议的中文摘要。